
另外,按照本世紀初專家們的預測,我們IPv4的地址早已枯竭幾萬次了。之所以能夠“茍活”到現在,主要是除了IPv6之外,我們還有一些技術,可以變相地緩解地址不足,例如NAT(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,網絡地址轉換)。
而上個月,在烏鎮舉辦的第六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,中國電信就表示:“中國電信城域網、移動網、骨干網、IDC等均實現了IPv6的商用部署,目前已建成規模最大、業務形態最全的IPv6網絡”,“已為超過3億用戶分配IPv6地址”。
因特網工程任務組(IETF)最早推薦從IPv4向IPv6過渡采用雙棧技術和隧道技術,全世界很多運營商在不同規模上進行了IPv6的試驗,若干信息提供商也提供了IPv6的服務。但截至2012年,全世界IPv6網的流量平均不到IPv4的1%。實踐表明,升級到雙棧不僅沒有給運營上帶來直接的收益,反而影響了用戶的體驗。